变臣第十九章入门三试

宇十六 / 著
 加书签  朗读 滚屏

泽昌书院,座落在仁州五罗山中,腾环其东,秀绕其西,两河如练并排而,最终流注入元华江中。泽昌书院始建于魏朝,迄今有二百六十年的历史,儒学家王裕飞有于当时“学风,士风陋,古”,于家乡富宁县的五罗山山麓建泽昌书院,“通经学古,济时行,成就贤”。

海量小说,【恩途小说网】

书院自草创以,贤臣名,先有杨智析的“学而厌,之四夷”的广学说,有陈清的“化民成俗,学为先”化论,更有魏亡时泽昌书院山刘文怀“义”为国难,郑太祖誉书院为“南魏风骨”,书匾额,并诏书嘉奖书院,收江南士子之心。

自此,泽昌书院成为江南书院的翘楚,每届中举的数有数十名之多,而且断有士,入朝为官。百余年,泽昌书院在郑朝堂逐渐形成股庞,被称为“泽”,与同为书院的“章”互衡。七任郑惠帝有意制书院,将书院的官员多任御史、国子监等职,同时扶持官学国子监,形成了以国子监为首,“北章义,南泽昌”并重的局面。

泽昌书院这块金字招牌引着江南十五州的学子纷纷而,甚至江北也有学子慕名,每年七月十五、十六、十七,是书院招收新生的子。书院的山门总是流如着各地音的“之乎者也”声断。

场急雨,腾、秀涨,很多地方路淹没,桥梁被冲毁。江安义骑着木炭,路泥飞溅,总算在最天赶到了泽昌书院。为表示尊重,江安义了马,牵着木炭走在书院的石板时有马车驶,赶往书院。

围墙将书院与外面隔开,围城外栽种着树木,放着车轿,有专看守行李。入围着,有的注目往里看,有的昂头向天,中念念有词,还有的东张西望,知所为。

江安义将木炭看护,再将随的包袱寄放好,探着子往里瞧,见张桌子,桌坐着位先生,旁若无的顾自看书。桌正中放着联:松梅竹岁寒三友,旁边是些裁好的纸,还有笔砚。恰好边有名学子面,提笔在“君师忠义全”,恭恭敬敬地递给那名先生。那先生看了看,点头:“可以,关了。”

看着那欢喜地往里走,江安义明这对联该是入门考了。思忖片刻,江安义提笔写李杏家”,寄给先生,那先生看了,嘉许地赞:“对得错,去吧。”

里面是青砖铺就的甬,两旁拔的杨树,十二级石阶之的门楼,正中悬着太祖所书的“泽昌书院”横额,檐饰以莲和棱型图案。两挂着黑底金字的对联“廿七州文,此为本;三百年统,得所师承”。

石阶左右各摆着排桌椅,有坐在桌边疾书,也有在四徘徊思索,江安义心中奇怪,这又是什么阵。恰巧看到刚才写“君师忠义全”的那位站在棵松树意识地抹着两撇黑胡愁眉锁,江安义施礼:“这位兄台有礼了,在德州江安义,敢问泽昌书院因何试再试?夫子云有无类,既学何皆收之。”

被江安义打断思路,带着几分地应:“入学的新生有三百多,书院的住有限,只能招收八十,僧多粥少,当然测试了。”江安义暗中咋就打听,书院收钱,但食宿及其费用至少得费十两以,没想到还有这么多,都说穷文富武,这文也穷得。

江安义到左边最面,同样先生,桌写着“夫子云:有朋自远方亦乐乎?试问何乐之有?”这是夫子语第章,读书都知,都能倒背如流。家都知该乐,真正想何乐之有真没几个。

提纲挈领,抓住点,这是余师告诉自己读书的关键。夫子的这句话的关键在于“朋”字,朋者,友也,也,只说友而那就有失偏颇了,江安义觉找到了契入点。

思之再三,江安义找张桌坐好,桌有纸笔,提笔书:朋,友也,志同者也。学有师友,同行同志,吾孤,此乐也。有友远,若兄团聚,事,此二乐也。学有所得,恰有友请益,学互,此三乐也。

答纸面的先生,先生看点点点头,录了江安义的籍贯和姓名于张纸片,放行。

是泮池,座拱形石桥横跨其,池盛放着荷气袭桥方是书院的正门,门楣悬挂着“正学之门”的匾额,这是成门,成者,夫子之谓集成也。成门气恢宏,四柱五间,廊檐朱门,蒲首头,金黄门钉,正门关闭,两掖开放。

江安义小心地跨的门槛入院,有领着入左厢,厢整齐地摆放着桌案,已经有几个坐等。江安义有样学样,找个座安心等候,这等时间可短,将近个时辰去。期间陆续有两个,其中位正是熟悉的那个。

看到江安义,点头示意,见江安义起相邀,在江安义旁落坐,热络地自介绍:“在仁州安阳氏,姓李名世成。”

“见李兄,小德州新齐江安义。”虽然报次名,江安义估计这位李兄本没记住,索再报了次。

“江贤才学,晚到而早至,愚兄惭愧,如也。”李世成自谦

“小侥幸”,江安义对泽昌书院的入门三试甚明了,问:“请李兄,这第三试知考些什么?”

李世成松,笑:“第三试是辩难问诘,用担心,能通面二关基本就算正式入学了,第三关只是考量心,因才施,按惯例少有关的。”

辩难问诘,以探讨经文、针砭时事、臧否为主,发辩者入思考,从而阐明义所在。辩难中,互相让、以辞胜,在泽昌书院这种师生相互诘难,自由辩论蔚为风气。

江安义在新齐县县学何曾有辩诘的机会,从都是马训导滔滔绝,面洗耳恭听,起会文多是谈论诗文策论,偶有争辩,迹近于争吵。江安义免心中忐忑,知该如何

思虑间,名先生走了,站在台手拿折扇打量了,等众安静,开:“吾姓苏,们可以苏先生,第三试由主持,此试为问诘。夫子云,殷有三仁焉,微子去之,箕子为之,比谏而。请诸君试言三者?”

这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事,殷主,微子、箕子和比多次劝谏,殷主听,于是微子离开,箕子佯,比再强谏被杀,夫子有于三至诚之行,赞叹:殷有三仁焉。,夫子并没有将三,而是统称三仁,现在先生把三,想是考察众臣之

语音刚落,有而起,慨然答:“微子逃,箕子佯,皆是避也,唯比见难避,忠君强谏,虽无悔,千古之,犹为典范,想书院先贤刘公因为国义,方有‘南魏风骨’之誉。小生以为,三以比。”

听到众的喝彩声,那得意地向四周拱拱手,苏先生点点头,让,用目光示意位发表意见。座八,倒有五位赞成比,李世成就是其中之

认为“为臣,谏听则去”,以微子为;另有认为三者,这两者的发言引的围语的争论,概就是辩难问诘吧。

苏先生置可否,只是时点头,注意到江安义发,折扇,指向江安义:“那书生,怎么看?”

见躲,江安义起着头:“谁低?”

席话引得众哄堂笑,反倒苏先生趣,笑着鼓励:“妨事,无所谓对错,畅所言。”

放在遭雷劈之,江安义铁定也以比,千年育就是文谏,武战,这是为臣的最境界。可是自打有了妖魔附,江安义时时地溜号去“窃”番,免捎带了些离经叛的东西,先是惶恐再是批判然思之又觉得有些理,想的多了,杂念自然多了。于是面对“三仁”,,还真心

“此三皆是夫子所言的仁,其行为无之分”,江安义的话刚,立时片反对声。苏先生见江安义还未说完,摇扇制止:“别急,且听说完。”

“至于是逃、是、是谏,行为虽同但目的都样,皆是为国忠,故夫子说殷有三仁。如果强,则据最终的结果决定。”此话,众,刚才众都是从这三个的角度看问题,没想到江安义换了个角度,令耳目新。苏先生也顿住摇的折扇,目光迥迥,专注地看着江安义。

江安义声缓解了张,接着:“君可谏则谏,可谏则去,留有用之,或牧守方或地,比谏名强;若国家危难关头,则虽避,为国忠;若太平安定之时,则退之江湖以待时机,为国为民多些实事。故而比虽称壮烈,但见得就比微子、箕子,夫子才会统说三仁而。”

这席话隐着“民为重,社稷次之,君为”的思想,“民贵君”是亚圣在战国时期提的,当时被帝王们用笼络民心,当政权统,这种提法就与帝王之相违逆,虽然有些君主仍会提起,但在实际的治国理念中,这思想渐成忌讳。

江安义初生牛犊重,冒然将想法抛了,在座的众都是饱读诗书之,自然明这话其中的义,时间然。

苏先生摇折扇,打破沉:“好了,各位都谈得很好,此次问诘就在此。时间还早,妨四逛逛,熟悉环境。记住,申时到成门,有们入学安排住,现在散了吧。”

江安义想着到哪里去,李世成脸笑容地走了,热:“江贤是第书院吧,如果嫌冒昧,愚兄带看看如何?”

大家正在读